勝率認知偏誤
「高勝率」不一定賺錢?
我們真正該關注的,是這兩件事…
很多剛踏入交易世界的新手
最常問的一句話就是:
「這個策略的勝率有多高?」
好像只要勝率夠高,就代表一定會賺錢
但現實是:
高勝率 ≠ 穩定盈利
損益比,才是你該認真理解的關鍵
接下來的內容我想帶你跳脫
多數人會有的「勝率迷思」
真正建立起一個交易者,該有的邏輯思維
勝率
是一個容易誤導的數字
「勝率」代表的
是你在交易中,賺錢的「次數」比例
如果你做了 100 筆交易
70 筆賺錢,就是 70% 勝率
它只牽涉到賺錢次數,不牽涉金額
問題來了:
如果這 70 筆盈利訂單
平均每次只賺 $100
+ $7000
而剩下 30 筆虧損訂單
平均每次卻賠 $500
– $15000
你原以為 70% 勝率的策略,很賺錢
其實你整體結算,是 大虧!
高勝率,但低損益比
依然可能讓你整體虧損
反之…
低勝率,但高損益比
卻有機會讓你賺得盆滿缽滿
什麼是「損益比」?
損益比(Risk/Reward Ratio)
簡單說就是:
你願意承受多少風險,去換取多大的潛在收益
比如在一筆交易機會當中
你願意承擔虧 $100,而目標是賺 $300
那這筆交易的潛在損益比,就是 1:3 ( 3倍 )
只要你能維持合理的損益比
哪怕勝率不高,也能保持長期賺錢
舉個實際例子:
策略 | 勝率 | 損益比 | 每 10 筆總報酬金額 |
---|---|---|---|
策略 A | 70% | 1:1 | +400 $ |
策略 B | 40% | 1:3 | +600 $ |
策略 C | 25% | 1:5 | +500 $ |
假設這三個策略
你所承擔的風險金額,都是 -100$
策略A:10 筆交易中
有 7 筆賺錢、3 筆賠錢
(7 x +100) + (3 x -100) = +700 – 300
= +400
策略B:10 筆交易中
有 4 筆賺錢、6 筆賠錢
(4 x +300) + (6 x -100) = +1200 – 600
= +600
策略C:10 筆交易裡
有 2.5 筆賺錢、有 7.5 筆賠錢
(2.5 x +500) + (7.5 x -100) = +1250 – 750
= +500
你會發現:勝率高的策略,並不一定最好
因為損益比決定了
你的「交易容錯空間」與「潛在獲利能力」
市場新手、少部分有交易經驗者
為何會陷入「勝率陷阱」?
1. 太在乎每一筆交易的對錯
容易賺一點就急著平倉、賠錢又不願意停損
導致都只賺蠅頭小利,賠卻賠較大金額
2. 情緒綁架交易判斷
因為太想「證明自己是對的」
無法客觀看待失敗
3. 忽略長期統計思維
把交易當成短期博弈
而不是系統性執行,和統計驗證整體結果
這種思維模式會讓多數人
陷入只想著不斷優化「勝率」的泥沼中
卻忽略了策略的整體「報酬結構」
最終陷入高頻交易、亂開倉、
還有無法累積樣本數量的惡性循環
該如何正確建構策略思維?
設計策略時,先評估交易產值
也就是每筆機會,所帶來的潛在損益比
例如:篩選機會
只做 1:3 以上的機會,不做模糊地帶
設定嚴格的停損點與目標點
有條件才進場,沒到預設邊界就堅決不動
長期大量統計樣本,評估最終實際結果
不是看「今天賺不賺」
而是看「這策略 500 筆走完之後,賺不賺」
建立有風險容忍空間的模型
讓自己能承受連續虧損,同時保留反彈的機會
不是勝率讓你變強
而是對交易市場的認知和邏輯
真正成熟的交易者
不會追求「每一筆都對」
而是建立一個能讓他在 長期 下:
控制風險
把握大賺機會
持續輸出正期望值 的策略體系
這才是能讓你…
能 穩定長期賺錢 的關鍵要素